新聞中心
煉油行業運行五大新動向
發布日期:2015-07-23 預覽次數:
世界油市正在發生較大變化,我國煉油行業也在主動或者被動地發生諸多改變。2015年對于中國煉油行業又是一個“分水嶺”。目前,我國煉油行業運行出現了一些新特點、新動向,從中可以看出行業未來發展的方向。
成品油價改見效
據統計,2015年1~6月國家發改委調價可概括為“五漲四跌三擱淺”,定價機制最大限度的反映了供需面,且基本平衡了與此相關的各方利益。
新的定價機制實施符合當前整個中國經濟及社會形勢,而單單從煉油行業考慮,最新定價機制的改革也是成功的。成品油是最重要的煉油產品,成品油市場的有序發展對整個煉油行業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2015年以來,通過價格調整,一方面,保證了煉油業的合理利潤,調動了煉廠的生產積極性;另一方面,成品油價格基本實現了與國際接軌,市場化的程度得到提升。煉油產品的國際化,對于未來煉油原料的國際化及市場化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目前來看,我國成品油定價機制今年再度改革的可能性不大,其主要原因是當前定價機制與我國煉油行業及經濟發展的高度匹配性。煉油行業的革新及健康發展得益于多元化的市場競爭。在此情況下,包括成品油在內的煉油產品市場化將得以延續,而煉油原料的多元化也將快速推進。除中國石化、中國石油、中國海油三大集團外,中化工、中化國際及成規模的地方煉廠都將更深入地參與其中。而中國原油期貨在今年下半年上市,也將為煉油原料的多元化發展助力。擁有多元化競爭格局、才能實現公開競價,進而實現與國際價格的真正接軌。
成品油供應過剩
據統計,2015年上半年國有石化企業對于地方煉廠成品油的外采量不足170萬噸,較去年同期縮減24%。其中,汽油在72萬噸左右,柴油在96萬噸左右。國有企業對于成品油的外采80%以上來自于地方煉廠,當然也有部分來自于中間商。但是據實際調查顯示,來自于中間商的成品油也基本源自地煉(通過中間商主要因為質量問題的責任擔保)。 據實際了解,成品油供應過剩是導致國有企業外采量減少的主要原因。此外,由于成品油過剩嚴重,國有公司外采條件也非常苛刻,產品質量把關較之前更為嚴格,將外采價格壓得非常低,其實際外采價格較地方煉廠外銷的市場價格低300元/噸左右。此外,國企外采地煉成品油采取的是“先貨后款”的形式,這使地方煉廠非常被動。2014年至今,銀行對于煉油行業收緊銀根,“先貨后款”的形式無疑又給地煉增加了成本。多重因素影響下,2015年下半年國企對地煉外采的量會繼續減少,且這種減少會在2016年延續。
產能過剩日益嚴重
中國沒有產能過剩的準確定義,如果參照發達國家生產裝置開工負荷不低于78%的臨界點計算,那么我國2015年全年需要的煉油產能約為4.74億噸。但是根據最新統計,目前我國煉油一次產能已經達到7.23億噸。如此算來,我國目前理論過剩的產能為2.49億噸,過剩率高達50%。當然以上計算更多是以煉油最為重要的兩個方面之一,能源的消費為基準進行核算,而關于化工原料的消費并未考慮在內,比如乙烯消費等。如果將調和油考慮在內,產能過剩的部分還要放大。 據了解,國企部分加工能力較小的煉廠如滄州煉廠、濟南煉廠、西安石化等,現有裝置的開工率將逐步降低,而部分地方煉廠陳舊裝置也將進入淘汰行列。在產能過剩的情況下,落后產能的淘汰將快速推進。業內人士認為,2015年將是煉油行業落后產能淘汰的新開端,其中日益嚴重的煉油產品過剩是導致落后產能淘汰加速的主因。
“中間商”進入艱難期
我國煉油產能過剩導致的油品過剩早已顯現,但國際油價的重回低位,使中間商失去了操作空間,因此社會庫存清空。在此情況下,產能過剩導致的產品過剩在市場上體現更為突出。在競爭激烈的情況下,更多的油品省去了中間環節,煉油原料方面開始逐步與供應商直接洽談(地煉原料進口此特點更為突出)。而煉油產品無論成品油還是其他化工產品大部分由生產商直供終端。流通環節的利潤被壓縮殆盡,中間商因此“步履維艱”。 在產品過剩問題沒有改善,確切地說是下游需求沒有大幅提升之前,煉化產品中間商的生存空間不會增加。估計2015年這種局面不會明顯得以改善。
煉油行業技術發展新方向
煉油行業如果僅從煉油環節考慮,這是一個投資較大但是利潤較低的行業。而在盈利狀況不佳且油品升級的大環境下,煉廠必須通過更具競爭力的技術來鞏固現有的市場份額。通過實地了解,目前煉油技術的兩個主要發展方向是重油加工與加氫。而前幾年關于煉油深加工等方面的推進,則隨著油價暴跌及相關化工品市場的驟變逐步淡化。
重質油加工的技術革新。雖然美國頁巖油氣大量開采,原油不可再生資源的說法逐步被人們忘記。但是傳統原油的開采量,特別是我國油田的產量增長潛力有限。為了維持現有原油產量,多數油田都在進行二次、三次、甚至四次開采。而隨著開采的深入,產出的原油也必然朝著重質化及劣質化的方向發展。2014年下半年以來,煉油利潤的縮水使得煉制低價原料成為重要的競爭優勢。因為輕質原料煉制方面,煉廠裝置同質化嚴重,極易形成競爭。而實際的利潤測算,也體現了加工重質低價原油更具競爭力(這與加工燃料油是有區別的,因為燃料油需要征收消費稅,這里的重質原料并不包括重質燃料油)。 站在煉廠經營者角度考慮,順應全球及中國煉油原料重質化的大趨勢,可以從加工重質原料中取得利潤優勢。無論從裝置方面還是從催化劑方面,煉油廠都在向著“重質原料加工”方向發展。
煉油加氫大勢所趨。油品質量升級的步伐在加快,油品的清潔性及穩定性成為成品油未來五年發展中最為重要的部分。大氣污染防治油品升級行動計劃啟動以來,《加快成品油質量升級工作方案》將國內東部地區11省市國五汽柴油標準實施日期提前至2016年1月1日,兩大國有集團油品升級工作提前布局。目前,中國石化已完成國五汽油3900萬噸產能的升級改造工作,占汽油總產能的70%;柴油完成3100萬噸國五標準升級,占柴油總產能的40%。按照現在兩大集團的升級進度以及之前油品升級情況,在國家規定時間內提前完成油品升級任務將成為現實。不久,成品油國六標準推行將納入議程,屆時成品油升級的速度在當前“跨步”前進的基礎上將再度提速。
油品升級必須通過油品加氫工藝技術去實現。油品升級中硫含量是最重要指標之一,而加氫脫硫就成為必要的一環;而重質原料加工及最終煉油產品的穩定性,同樣需要加氫處理。加氫過程由之前的僅產品加氫發展為原料、產品雙加氫。總之,油品升級及重質原料加工,將使加氫成為煉油行業未來發展的大趨勢。
我國煉油行業一直在改變,新能源的高速發展、頁巖油氣革命、寬幅震蕩的國際油價及不斷革新的煉油技術,均可能使煉油行業在可預見的未來發生“顛覆性”的變化。煉油行業的改變與中國當前經濟形勢的“匹配性”比“先進性”更為重要。